Ko

28/6/2021 經濟日報副刊「親子廊」刊登了本校楊翠珊校長的訪問,原文如下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空降校長冀帶領師生前行

7年前空降到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的楊翠珊校長,今天回望,當日對學校,老師的生澀感已經不再。「老師們很錫學生,只要大家目標一致,都是為學生好,沒有解决不了的事。」楊校長說得堅定,也透露出對老師團隊的信賴和欣量。

在上一所學校從老師做至副校長,要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和同事,到新地方擔起全新職務,緊張中會否也有一點擔心?「因為兩所學校都有宗教背景,在適應上也幫了我,也因此反而有種『有新使命』的期待。」話雖如此,但到底是不同的學校,初來乍到的新校長必然有段磨合期,無論是校情,抑或學校編制。「之前的學校規模較大,因此每位同事的分工都比較精細,大家清楚每件事由誰負責。但這裏不同,處理事情時更傾向互相補位是其中一點我初來時需要適應的地方。」

常言道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,但這種管理哲學未必適合學校。楊校長亦坦言剛來的一年多是適應期,以了解學校為主 「不只我要適應,老師們也同樣需要適應。」她續指,學校從7年前開始逐年擴班,由全校 12 班增至現在 25 班教師團隊因而不斷壯大。原有的資深老師加上新力軍,令學校發展迅速。最近兩年內成功申請到的優質教育基金,便多達13項。

今天領導學校不似早年,待在校長室的時間,很多時比在外面奔走少。因為學校發展需要資源,政府的撥款以外,校長亦需要尋找額外的支援和合作機會,才能當好團隊的後盾。「時代一直在變,學校當然不能固步自封,要積極給予學生新思維。」

 

以身作則籲老師增值

楊校長求變,但如何變才是重點,為此她將學校特色和學生組成仔細分析,以了解校情。「學生多來自本區,絕大多數為雙職父母,平日對孩子的學習支援普遍心有餘而力不足,尤其是英文科。所以學校首要是幫同學提升英文水平,同時豐富他們的體驗,擴闊眼界。」要影響學生,關鍵在於老師。校長直言自己很積極鼓勵老師們增值,多學習新的方法、努力了解不同的資訊「我告訴老師,不只是你們要學,我也一樣要讀書。」她笑笑續道:「香港人都是如此勤力,不是嗎?人人都增值。」

老師的職責是教導學生,學校的角色是支援老師。但當學生回到家,面對父母或家人,學校的功能仍未完結。「家長一環很重要,我們不只與家長溝通,也和他們分享知識。 如何管教孩子、如何講故事、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等,會通遍定期的家長工作坊進行。」每月一次的家長會是校長和家長的溝通渠道,其實每天早上第一節課前的時間,同樣是家校溝通的「黃金時間」。「我每朝在校門口迎接學生,也能順道聽聽家長的話。」

 

約學生聚餐訴心聲

疫情肆虐將近年半,雖然部分班級能重回學校,但各種活動仍然復辦無期,其中一樣便是楊校長和學生們的午餐飯聚。「最近這幾年,我每個星期都會和不同的學生一起吃飯。有時是小一的班長們;有時是圖書館服務生;有時是風紀組等。」校長和學生吃飯在近年不是新鮮事,惟小學和中學相比,亦算較少見。且凡事貴在堅持,幾年來每星期都抽時間履行約會,不因學生年紀小而輕視約定,讓人欣賞

中學校長和學生吃飯,如年級高,聊的多是升學或未來路向。那麼小學生會和校長談甚麼?「他們會向我爆料啤!」她笑着續道:「例如我和小一的班長仔吃飯,問他們初來學校,有沒有覺得困難的事?他們會告訴我那個同學做了甚麼、那個同學又怎樣怎樣。」不只有職責的學生來赴午餐之約,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亦然。「當然一開始他們都會比較『驚青』,但多試幾次就會好轉。」校長原來相當俏皮,會直接問他們:「現在學校辦的活動好玩嗎?還是一點都不有趣,不辦更好?」

自去年開始,大家圍坐一起吃飯的畫面不再,和校長的約會則繼續堅持。楊校長指:「沒有了前綫教學生的機會,這種面對面聊天更見珍貴。坦白說比起教書的時候,現在更能聽到學生的心聲,比較像輔導老師。有時學生告訴我那個同學最近很頑皮,我便會在小息時去找他聊聊。當我告訴學生:『聽聞你最近咁咁咁喎,點解呀?』他不知道有人告訴我,一聽見就驚訝得雙眼怔住。」校長直言找學生聊天,不是為了懲罰,是想了解他們,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「像有些學生平日很活潑,後來卻反常地沉默。當老師未發現,同學仔可能已經知道又告訴了我,便會主動找他們談談,看是不是有不開心,或覺得煩惱的事。」

 

頻打陽光電話讓家長舒壓

疫症一天不退,不少活動都得延期或取消,然而學生的成長不能按個掣去停止,只能不斷變陣。課不能面對面上,就改為網上教學;老師少了接觸學生,就多打「陽光電話」去了解、關心。但並非所有事情都能有完美的取代方案就如「陽光電話,楊校長指當初老師打給家長,主要聽到的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投訴。「低年級主要是照顧問題,因為學生年紀小,無法上學又不能外出放電。家長不是日復日的困獸鬥,就是分身不瑕。」

曾經有家長向學校求助,哭着傾訴既要照顧家中老人、到醫院覆診,又要上班工作,還有另一個正讀幼稚園的孩子。「遇到這些情況,我們就讓學生回校,至少讓家長有個半天時間可以喘息。但我們也只能讓學生待半日,因為規定不能讓學生在學校吃飯,我們也不忍心讓他們餓肚子。」

高年級的家庭便主要是課業問題,因為即將面對升學。「絕大部分都是家長投訴小朋友不好好做功課、不溫習。但這樣一來,老師接觸不到學生,所以我們後來改變策略,改讓學生來接聽。」父母難免緊張孩子,情緒上便較難放鬆。由老師和學生對話,有時從「你今天有看甚麼節目嗎?」、「是不是玩了很久遊戲機?」開展,再指正學生要記緊完成功課、溫好習,效果大大不同。校長笑言:「香港的小學生還是相當聽老師的話。」